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2010年第四期> 四地戏剧齐庆贺澳门回归十载

四地戏剧齐庆贺澳门回归十载

   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香港、广州、佛山四地的戏剧爱好者齐聚濠江,于12月13日下午在澳门大会堂进行了“穗港禅澳庆回归短剧汇演”。

   粤剧在澳门、香港、广州、佛山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具有六七十年悠久历史、存留着欧式风格的澳门大会堂,由四地戏剧工作者分别演出澳门艺穗会周树利先生撰写的剧目,别有一番意境。佛山代表团有佛山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凡周、名誉主席冯少行、秘书长邓国平,佛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林星云、秘书长杨健伟,南海区戏剧家协会主席李巨龙及演出人员等一行十二人。

   当天演出的剧目有澳门的《落叶归根》《团结就是力量》《往事只能回味》,广东话剧研究院的《让爱生爱》,香港丁剧坊的《斗气夫妻》,而佛山演出的剧目是由佛山市戏剧家协会的林星云、杨健伟、刘亚娜排演的《红色康乃馨》。此次演出通过澳门艺穗会的精心策划,穗港禅澳四地戏剧工作者的认真排演,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剧场效果。

   演出结束后,四地的戏剧工作者参加了由李观鼎博士主讲的“澳门短剧创作”讲座。李观鼎博士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咨询员,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席上李观鼎博士从戏剧小品的选材、戏剧冲突这两大方面论述了小品的创作。四地戏剧工作者还就戏剧交流分别谈了各自的心得、感受。

   佛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林星云先生当即表示,寄望明年的四地戏剧交流在佛山举行,这是他的最大期望,并诺言会尽全力把它办好。广东话剧研究院的莫伦通先生说到四地戏剧交流其实已经有多年历史了,不过曾经一度沉寂,希望此次之后可以延续,并期望明年四地戏剧在佛山再聚首一堂。


2010年度禅澳戏剧交流(澳门站)演出

   2010年12月19日,2010年度禅澳戏剧交流(澳门站)演出在澳门培正中学礼堂举行。佛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林山人,秘书长杨建伟,副秘书长林毅敏,市群众艺术馆戏剧干部苏隽,带领演出队伍一行十三人赴澳参与演出。

   本次演出,舞台上的节目呈现出一道青春风景线,曾在“禅澳新秀结剧缘——2010禅澳戏剧新人新作专场欣赏晚会”中亮相的中学生节目《幸运何价》、《凤凰木飘飘》在本次交流演出中再次亮相,另外,《最爱是吾家》、《梦》也是由澳门学生排演的节目。而曾在2010禅澳戏剧交流(佛山站)演出中亮相的,由一家三口组成的“一家亲”剧组,这次也为大家表演了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弊翳老豆》。

   由佛山市话剧之友俱乐部排演的两个话剧小品《笛子》和《完全孝女手册》代表佛山参加此次演出。这两个小品,均由苏隽编剧,林毅敏导演,一个是正剧,一个是喜剧,都相当吸引观众眼球,演出完毕,不少观众都到后台和演员握手,连声称赞。

   本次演出吸引了许多澳门的长者观看,主办方贴心地为观众准备了点心牛奶等礼品,以表示对长者的尊重。整场演出由佛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佛山话剧团团长林山人主持,林团长和观众作现场互动,并向观众派发具有佛山特色的狮头、盲公饼,以及他亲笔签名的照片等礼品,观众争相发言,场面热烈。

   双方戏剧爱好者均表示,希望禅澳戏剧交流这项已有近三十年历史的文化交流活动能不断持续下去。


戏剧知音佛山上演拿手戏

——穗港澳禅四地举行戏剧交流汇演

   广州、香港、澳门、佛山四地的戏剧文化交流活动由来已久。昨日,四地戏剧爱好者相聚佛山,在金马剧院献上自己的拿手好戏。 

   据了解,2009年12月在澳门举行了第一届的四地戏剧交流活动——“穗港禅澳庆回归短剧汇演”。为让这个文化交流活动更深入民心,使其成为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艺术交流活动,今年,由佛山市作为东道主举办第二届的四地戏剧交流汇演。来自四个城市的戏剧演出骨干聚首禅城,继续点燃戏剧火焰。

   参演团体包括广州市戏剧家协会、香港善宁会、澳门艺穗会、佛山市戏剧家协会、南海区戏剧家协会、顺德区戏剧家协会。在10日与11日一连两天的交流活动上,各团体把近年来排演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呈现于舞台,其中包括由佛山话剧团排演、曾获全国曹禺戏剧奖的《代价》等剧目。

   昨日,四地的一众戏剧界明星演绎了话剧小品《心领》、《食错药》、《都是亲人》、《拾金不昧》、《代价》、《寻狗》等等。演出过后,四地戏剧爱好者举行交流座谈会,还就当天演出剧目、四地戏剧发展状况等话题发表见解。

   另外,前日,澳门、佛山两地戏剧新人为展示自己的新作,举办了一场禅澳戏剧新人新作专场欣赏晚会。一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路过深山,一时兴起,以一条普普通通的绳子玩游戏。没想到彼此在游戏时反目成仇,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澳门艺穗会《一条线》慈幼中学的演出让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晚,来自佛山和澳门两地的新创作剧目,以及两地戏剧界的新秀同台亮相,包括澳门艺穗会、佛山市话剧之友俱乐部、省纺院“一个字”话剧团等戏剧团体的年青戏剧新秀,活动主持人则由著名话剧及影视表演艺术家林星云担任。

“绿色家园 和谐南海”群众艺术创作大赛曲艺舞台展演

   2010年10月18日晚,南海千灯湖公园内粤韵悠扬。南海区“绿色家园?和谐南海”群众艺术创作大赛舞台展演(曲艺专场)在这里举行,由南海区各镇街排演的粤曲节目轮番登场,吸引了大批市民观看。

   本次活动,由佛山市南海区绿色美丽家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节能减排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市南海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佛山市南海区文联、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承办,目的是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重要意义,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绿色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生态文化推动产业转型,推动南海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全力塑造南海绿色美丽家园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

   此前,南海区在全区范围内征集曲艺作品台本,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次舞台展演,是进一步将获奖作品颁上舞台。据介绍,这种从文本评选,到舞台展演的比赛形式,是南海区实践多年的做法。通过这样的系列赛事,对作者、编导、演员和演出队伍都是全方位的锻炼,有助于提高曲艺人才的素质。

   当天晚上的曲艺节目,有粤曲演唱配伴舞的形式,有集体弹唱形式,也有情景曲艺表演的形式。丰富的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近两千名市民围在舞台前观赏演出。更有不少小朋友坐到舞台前的地下,看得津津有味。

据悉,此项活动还有音乐、舞蹈、摄影及书画比赛,均围绕“绿色家园?和谐南海”主题创作。


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中国曲艺之乡”授牌系列文化活动 

   2010年10月9日至10日,佛山迎来了一项文化盛事。禅城区祖庙街道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为配合挂牌仪式,展现祖庙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风采,多项相关文化活动在这期间举行。


广佛肇“黄振龙杯”粤韵新星曲艺大赛

——在雨中领略粤曲新秀风采

   2010年10月9日下午,天公不作美,佛山祖庙万福台暴雨不断。然而这未能减退佛山曲迷的热情,铁杆曲迷们还是在万福台两边的长廊底下,共同领略广州、佛山、肇庆三地青少年粤曲演唱新秀的风采。

   该项赛事的半决赛已于上个月在肇庆市举行,选拔出少儿组(15岁或以下)及青年组(16岁至35岁)的青少年选手各六位,来到佛山祖庙万福台角逐各组别冠亚季军的殊荣。虽然部分在半决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因学业缘故未能参加决赛,但候补选手的表现也不让观众失望,十二位曲艺新星的演唱,让在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女士,更和广东省及广佛肇三地的嘉宾领导上台,祝贺佛山祖庙街道成为中国曲艺之乡。刘兰芳女士精彩的发言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最后,广州选手曾素心和佛山选手潘时升,艺压群芳,分别获得青年组和少儿组的冠军。赞助商广州黄振龙凉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富强先生表示,凉茶和曲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保护,以后该企业将会继续支持粤剧粤曲活动的开展。


授牌仪式庆典晚会——名星云集,粤韵飘香

   2010年10月9日晚上,在佛山电视台1号演播厅举行“中国曲艺之乡”落户禅城祖庙的授牌仪式。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女士亲临现场,为祖庙街道颁赠“中国曲艺之乡”牌匾,并作现场表演。

   当天晚会,除了有国家级“明星”的重量级表演外,还有聚集佛山本地文艺精英精心炮制的文化节目:有融粤剧功架、武术、祭祀文化等元素于一身的粤剧表演,有联合佛山五区优秀唱家、精选佛山原创优秀粤曲曲目重新编排而成的粤曲联唱“粤韵飘香”,更有展现“90后”与传统文化对接的青春舞台剧。一台晚会,既可领略大家风范,又能一睹佛山魅力。

该晚会于次日晚上在佛山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 

梨园芬芳粤韵情——本地优秀唱家大秀唱腔艺术

   10月10日下午,祖庙万福台仍是与雨相伴,但曲迷们还是来到现场,抢占位置,只为欣赏来自佛山禅城祖庙街道的两位优秀唱家——沈小梨、李惠芳,以及众嘉宾的唱腔艺术。

   沈小梨是公认的“何丽芳腔”最正宗的传人,而李惠芳则深得红腔要领,两位唱家分别献唱了由毛泽东诗词改编的粤曲,并合唱了佛山本地原创粤曲《通济桥畔春妍》。欣赏会请来有粤剧“武探花”之称的表演艺术家梁荫棠先生之女梁智理女士作表演嘉宾,演唱梁荫棠代表作之一《甘露寺》。而两位年轻唱匠司马祥、韩启瑶的精彩演绎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像。

   据主办方透露,举办这将专场演出,主要是为了彰显禅城祖庙街道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实力,展示本土优秀唱家的唱腔艺术,也希望使这些优秀唱腔艺术得以传承和普及。演出当日,前来观赏的,除了群众曲迷外,还有来自佛山五区的优秀唱家。更可喜的是,来自佛山大学小琼花粤剧粤曲研习社的大学生也来到万福台捧场,并向表演者送上鲜花,他们都曾跟沈小梨女士学习唱腔艺术,在他们身上,可看到粤曲唱腔艺术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