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文化魅力 佛山公布未来七年文化规划蓝图
佛山日报:素有"万庙之祖"之称的佛山祖庙,最低迷时一天门票卖不到30张。虽然拥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佛山市却曾经遭遇"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尴尬。昨天(2003年11月26日),佛山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正式出台,佛山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造"文化名城",提升第三大城市的文化魅力。
佛山市市长梁绍棠在全市建设文化名城工作会议上说,去年佛山市文化产业只占GDP的3.3%,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20%左右。对比之下,佛山与一些发达的兄弟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佛山市的文化设施还停留在中小城市的水平上,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城市发挥影响力的需要,打造现代文化大城市迫在眉睫。
文化大市呼之欲出
今年国庆期间启动的"魅力佛山"系列活动是孕育文化大市的前奏:"佛山新八景"评选、"琼花焕彩"粤剧文化周活动、一系列高雅文艺演出等,受到众多市民的一致好评。
今天上午,佛山文化名城规划正式出台,一系列大手笔运作将给佛山带来空前的文化生机:一个以祖庙为中心、计划引资达30亿元的开发祖庙历史文化街区的计划已启动。投资1.1亿元、以广东四大名园之首的梁园为中心的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也已全面铺开。
佛山还将借举办2006年省运会的"东风",在新城区重点规划和建设佛山图书馆新馆、佛山市博物馆新馆、佛山大剧院、佛山科技馆新馆、佛山市档案地方志新馆、佛山文学艺术中心等若干个标志性文化设施。一个个具有重量级文化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使得佛山这个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更加凸现文化的魅力。
文化品牌"佛山制造"
从祖庙,到500年窑火不熄的南风古灶;从中国"四大名镇"到广东四大名园的梁园、清晖园;从粤剧发源地到"武术之乡",加上散布佛山各地的名人故居,"天下不敢小看佛山"。
在这基础上,佛山今天公布的规划包括:即将实施佛山老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对祖庙进行百年来的全面修缮、建设粤剧、武术、民俗、商贸等一批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参观的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
佛山市领导意识到,建设文化名城必须依赖文化"老字号"。佛山的黄飞鸿、顺德的李小龙、南海的康有为等一系列名人资源急待重新包装整合;为使与粤剧发源地的地位相符,佛山将巨资扶持佛山青年粤剧团办成省粤剧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剧团;努力挖掘和提升佛山传统陶艺、佛山剪纸、木版年画等的文化内涵;并将顺德容奇水乡画、佛山现代陶艺创作打造为佛山艺术新品牌。
文化改革深入体制
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表示:在建设文化名城的号召下,佛山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规定各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低于当地的财政收入的1%;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所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竞争上岗制等;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实行文化项目资助,将由"养人"向"养事业"转变。
同时,佛山将吸纳大批"文化人",为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佛山市将允许有特殊才能、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突出贡献的人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品牌入股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利益分配。
"魅力佛山 ·琼花焕彩"2003粤剧文化周
佛山电台台讯:"魅力佛山"文化艺术工程系列活动的重头戏"魅力佛山。琼花焕彩"粤剧文化周活动定于2003年12月15日到22日举行。"魅力佛山。琼花焕彩"2003年佛山粤剧文化周活动为期8日,是佛山公布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之后举办的第一个重要文化盛事。
其中,12月15日至18日,全国著名艺术家、作家、理论家将汇聚佛山,探讨当代中国戏剧的命运。16日和17日晚,佛山青年粤剧团会将在佛山影剧院展演"佛山黄飞鸿" 之《奇情记》和大型新编粤剧《小周后》两出新创剧目;19日晚在佛山影剧院举行佛山粤剧名伶名段粤曲欣赏会,由彭炽权、小神鹰、曹秀琴等演唱粤剧名段。22日晚上,将举行粤剧文化周闭幕式暨佛山市民间十大粤曲唱家颁奖晚会。另外,本台和有关部门还会共同组织海内外的粤剧发烧友参加粤剧文化之旅等等。
佛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公孙宁表示,粤剧文化周将充分展示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之一的丰厚文化沉淀和粤剧艺术特有的魅力。相信这一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粤剧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升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特色。
经济文化相融合结出硕果 "七个一"精心打造"文化凤城"
来源:顺德报 2003-12-06 佛山市先进文化进社区现场会昨在大良举行,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文化凤城"。位于大良凤山路体育中心对面的"千支彩笔绘凤城"壁画廊,昨日正式落成。首批参观的客人就是参加佛山市先进文化进社区现场会的40多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佛山五区宣传文化部门和十六大精神"五进"工作试点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及顺德各镇(街道)宣传委员。
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梓能,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龚嘉明及大良街道办事处主任苏力等与代表们一起,还参观了大良致尚美术馆、凤岭老年大学、凤岭公园、桂畔海休闲文化一条街。他们纷纷认为,大良文化建设有看头、有学头、有影响。
马梓能在讲话中说,大良通过打造"文化凤城"将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人看了入眼、入脑、入心,使人深受启发。他还将大良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总结为"七个一",即:有一个打造发展先进文化的正确理念、一个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坚定目标、一个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明确思路、一个逐步清晰的发展途径、一大批代表先进文化的典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他说,大良在打造"文化凤城"的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群众意识、市场意识、时代意识和品牌意识,着眼于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政府带动、基层推动、民间联动、协会拉动的效应,多个轮子一起转动,找到了一条逐步清晰的发展途径,文化建设不走过场;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而且与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一综合性的管理方式。他指出,下一步要巩固和发展好已有的典型,培养好新的典型,根据顺德的特点,重点强化先进文化进企业。
龚嘉明在致词中说,这次会议既是对顺德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鼓励、支持和推动。顺德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建设经济强区的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强区,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佛山建设文化名城作出应有贡献。
大良街道办主任苏力在会上介绍了大良发展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凤城"的经验。
各 地 文 化 活 动
▲宁波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演绎都市文化
来自中国文化报报道:金秋港城,菊香四溢。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局主办的宁波市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历时一个月,去年11月30日在江东区落下帷幕。艺术节由展演、研讨征文和评选三大系列组成,并以整体推进的方式,将三大系列20项文化活动在全市社区铺开,形成了"百场演出进社区,百项活动大展示,百万市民广参与"的文化氛围,全面展示了宁波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是对都市文化的一次精彩演绎。
人人享受,全民参与。本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高扬"人人享受文化"的旗帜,"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主题贯穿于整个艺术节的各项活动。在社区文化艺术节的带动下,从去年9月到11月的3个月时间里,各县(市、区)、街道、社区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新意迭出。如江东区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江北区的外滩文化艺术节、海曙区的商贸文化节、象山县丹东街道的社区广场文化夜市等都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节各级联动、多方合作的运作方式。
本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创新思路,创新载体,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展示才艺提供舞台。艺术节精心设计了家庭才艺展、家庭DV自拍大赛等富有新意的活动,社区居民不再仅仅是观众,而且是创作者和演员;不再是舞台上的配角或陪衬,而是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主角瘾。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致力于倡导"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研讨会、征文以及文学报告《社区人》,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这一理念,"新宁波人"才艺展则提醒人们,生活在宁波的外国人、外来工作人员同样是"宁波人"。
社区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社区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又让居民在充分感受社区文化带来的愉悦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党委政府倡导、文化部门指导、社区主办、社会联办"的社区文化建设格局进一步形成,极大地激发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对推动该市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宁夏举办首届回族民间文化艺术节
来自人民网消息:回族人口占4/5的宁夏平罗宝丰镇,近日首次举办回族民间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充分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回族民间文化的魅力。
宝丰镇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文明古镇,百多年来回汉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尤其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回族,在保留了善于经商的特点外,回族民间文化也源远流长十分发达。
体现回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书法、绘画、回族妇女民间剪纸等艺术演示在本次艺术节上吸引了众多区内外的参观者和游客。艺术节上,宝丰镇农民牵来自家的牛羊,举行了赛牛、赛羊大会,喜爱表演艺术的农民们热情地进行了社火及秦腔表演,艺术节焰火晚会、回族风味小吃等民族文化活动为当地农民和远道而来的宾客带来欢乐。素有"篮球之乡"美誉的宝丰镇还在文化艺术节期间举行了第20届农民篮球运动会,龙腾虎跃的篮球大战更是吸引了周边四邻八乡的各族群众参与或助战,展现出一幅民族大团结的喜庆气氛。据悉,本届艺术节将办4天。
▲山东:德州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多样化个性化
来自新华网山东消息:随着德州市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最近,德州市有关部门对城区内近300户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德州市城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据调查,在"闲暇时间从事的休闲活动"一项调查中显示,选择看电视的居民占47%,读书看报的居民占29%;选择体育活动、上网、旅游、社交及其他文娱活动的居民分别占8.5%、4%、1.5%、2.5%和7.5%。从此看出,目前德州市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总体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且消费也大幅提升。2002年德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03元,同比增长近八成。2003年以来,除第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影响娱乐支出有下降趋势外,第一和第三季度均出现较大增幅。
据相关部门介绍,由于德州市文化市场还不够发达,所以居民的文化生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该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一些项目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供市民消费的高中档文化产品,如音乐会、文艺演出、各种博物及科技展览、文化讲座等数量上还比较少。因此,目前该市适合大众消费的场所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部分居民对休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针对这些情况,许多居民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设施,丰富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文化场所、文化设施在做到合理布局的同时,应降低消费门槛,使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经济收入的社会各个群体都有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休闲生活,满足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应正确引导居民休闲消费,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味,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南昌社区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来自江西日报报道:南昌始终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四个纳入"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繁荣。他们明确把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实施"百场下乡、千场演出、万人登台"的百千万工程和"百个节目、百部电影"进社区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实事之一。截至9月底,南昌市已举办各类社区文化活动900余场次,参与人数百万人次以上。
高度重视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是南昌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之一。
他们建立了社区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成立全市社区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区、街道、居委会也成立了社区文化领导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他们建立社区文化活动辅导创作队伍,层层组建群众文化队伍。目前,全市共有业余艺术团体360多支,文化骨干近万人,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将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相结合。
大型经贸活动与特色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南昌社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南昌市"颂歌献给党、喜迎十六大"等主题活动,配合经贸活动而推出的滕王阁艺术节等文化活动,都成为该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大戏、亮点。通过企业冠名、赞助等方式,解决了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商促文、以文补文、双向联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路子。1月至9月,南昌仅市级文化部门市场化运作的大型社区文化活动就有8个,解决经费数百万元。
从2001年开始,南昌市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7个大型市民文化广场、7个城市风景区、14条道路风光带、20个休闲绿地广场,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他们按照每个社区都要有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文化长廊的要求,实施"精品社区工程",打造出35个精品社区,为南昌编织出一幅美的空间、人的乐园的迷人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