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群文信息》第四期> 远去的乐韵

远去的乐韵

吴宗和 

    乌黑的漆皮箱子,蓝色的绒垫转盘,锃亮的镀铬唱头……就是这老式唱机当年的模样。

    在我7岁那年,父亲买回了这架唱机,随机子还有一叠唱片。从此,家里时时都会响起歌声和乐曲声。

    姐姐、我和妹妹对它爱不释手(我们称它为“留声机器”),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放上一曲。打开沉重的盖子,从箱肚子里取出上发条的摇柄安上,摇呀摇,大概摇上三、四十下,感觉很紧了,就上足了发条。把上好金属唱针的很重的唱头轻轻放上去——要轻点,唱针对唱片的“压强”比火车轮子对钢轨还要大,物理老师教的——姐姐说。随着唱片“沙沙”的响声,悠悠的音乐就会马上充满我们的屋子。

    我们翻着那叠厚厚的唱片。这些唱片都是电木造的“粗纹片”,上面印着红底金色的天安门、华表和“中国唱片”四个金字,还有曲名等说明文字。我大概不能算是有“音乐细胞”的那种人吧,可听唱片听多了,我也变得比较地喜欢音乐了。那时我们拥有的唱片可谓“五花八门”,有革命歌曲、有民歌、有器乐曲、当然更少不了儿童歌曲,甚至还有几张京剧唱片。我不知道我们为何会有那些京剧唱片?回想起来,这些唱片都是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的“原唱”曲目,有《荒山泪》、《宇宙锋》等,大概是父亲买回来收藏的。

    母亲是“大戏”迷,喜欢听粤剧,于是我们便有了一套套的粤曲唱片:《昭君出塞》、《宝莲灯》、《搜书院》……听多了,这些曲子,我们个个都能全套唱出来。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些“大老倌”的角色和唱腔。像《昭君出塞》里红线女唱的王昭君,《搜书院》里红线女唱的翠莲和马师曾唱的谢宝老师,《宝莲灯》里白驹荣唱的刘彦昌、谭玉真唱的华山圣母、陈小茶唱的灵芝,《平贵别窑》里罗家宝唱的薛平贵,《屈原》里刘美卿唱的婵娟……直到今天,我还喜欢听粤曲。

    当然,作为孩子,我们还是有自己更喜爱的选择:姐姐爱唱“对面山上的姑娘,为谁放了一群羊……”“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那样的抒情歌,我则喜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还有雄壮的“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而妹妹就老是“好孩子,爱劳动”和“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

    经过每个时代,我们的唱片都会留下它的印记,唱出那个时代的歌:如建国初期唱的是“太阳一出满天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太阳一出满天红》),中苏友好时期唱的是“毛泽东——斯大林,像太阳在天空照”(《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大跃进时代则唱“大跃进中的女干将”(《李双双小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就是“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不忘阶级苦》)。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艺术都被打成“封、资、修”,几乎所有歌曲都变成了“靡靡之音”,只有八个“样板戏”可唱。

    父亲说,这唱机现在不好用了,把它收起来吧。

    于是唱机被塞进了柜子里,以至渐渐被人们遗忘;而那些唱片,也记不清在何时失去,流落何方。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这台唱机还在,但早已漆皮脱落,金属无光。再没有那种粗纹唱片可唱,它也就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了。然而多年前它带给我们的种种欢乐,那悠悠的乐韵,至今还时时缭绕在我的心间,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