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群文信息》第四期> 佛山新民俗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启示

佛山新民俗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启示

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继承和传播的一种社会文化,它包括存在于民间的民俗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四大类的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的民俗事象。而新民俗文化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祖国民间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份,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

有着悠久历史的佛山,其民间文化十分丰富,尤其是属于精神民俗的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故事、歌谣、传说等口头文学以及民间武术、节日风俗等民俗事象,不但丰富多采且独具特色,在佛山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人际关系等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许多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传统民俗逐步被遗弃,具有新时代特征、为群众广泛欢迎的新文化形态脱颖而出,并受到广泛关注,对我市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山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包括在公园、广场、大型商场中心广场进行的有组织、有中心主题、不定期的文艺表演和群众自发组合、自愿参与的经常性自娱自乐活动两大类。期主要特点:

1、主题性表演。由发起单位与广场所属单位联合举办,在广场搭起简易舞台,挂起主题横额,请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或在校学生表演。演出节目丰富多采,观众挤满了广场,台上台下充满欢乐气氛,主办单位取得满意的宣传效果,群众也高高兴兴地享受了免费的艺术"快餐"。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在广场、公园举办的如节电、环保、旅游、计划生育、全民健身等主题的广场文艺演出达50多场,观众近10万人次。不久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在祖庙路百花广场举办的"世界万物,生命之网"佛山市环境保护月文艺晚会,以其主题新颖、形式活泼,节目多姿多彩而备受市民赞誉。在新世纪广场举办的"亚太地区青年歌唱大赛"暨新世纪文化广场举办的"亚太地区青年歌唱大赛既新世纪文化广场首届音乐节",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表现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也开创了文化、传媒和商贸部门联手办文化的先河。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春节文艺晚会、焰火晚会也一改过去凭优待票进剧场的老习惯,把全市性的大型文艺晚会搬到电视塔广场举行。那种上下同心、万众欢腾的景象激励着市民的心,群众齐声叫好。

2、群众自发组织、自由参与的自娱自乐广场文化活动发展势头迅猛。在中山公园、季华园、垂虹公园、通济桥广场和简村等处,早晨或晚上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十分活跃,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几十人甚数百人,伴随着手提收录机播出的乐曲,跳起了各种交谊舞或健身舞,参加者包括各种职业、不同年龄性别、在职或离退休、本市居民或外来工,甚至外地来探亲或出差暂住的,都可随时加入。在佛山市城区,无论大小公园、广场、街区花园或空地,都被群众见缝插针地利用为各类文化活动场地,多彩多姿的佛山特色广场文化已成为我市新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节日民俗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文化观念现代化。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那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十分繁琐又带封建迷信色彩的节日习俗不断被摒弃,新的节日民俗文化正逐步形成。

1、佛山武术节。

这是市体育部门和武术协会为发扬佛山武术之乡的优良传统,以国务院颂发《全身健身运动纲要》周年活动为号召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节目,已成功举办了3届。内容包括全民健身万人跑,老少同乐武术表演,狮艺、太极拳、木兰拳、散打及各类拳、棍、枪、剑等武术专项比赛,规模颇为盛大,为我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三届武术节已深入人心,并得到一些热心体育事业的企业和人士的慷慨支持和赞助。2001年的武术节以纪念黄飞鸿诞生150周年为主题,办的更有佛山特色,更具震撼力。

2、"五·一"劳动节佛山长跑活动。

"五·一"长跑在佛山已延续了数十个春秋,是群众熟悉的又自觉参与的节日活动。市领导向来十分重视,身体力行,带领长跑健儿精神抖擞地到达终点。机关干部、工人、驻军、学生、还有劳动模范穿着各有特色的运动服,英雄纠纠的精神风貌、团结一致的整齐步伐给全市人民无限的鼓舞和力量,是佛山新民俗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正月十五通济慈善募捐万人行。

"正月十五行通济",是佛山延续了数百年的民间习俗,尽管前几年通济已无桥,佛山市民还是照行不误。2000年市政府因势利导建了通济新桥,修了通济广场,于新世纪之初举办了规模盛大的慈善募捐助困万人行活动。市领导亲自带头,广大市民热烈响应,自动跟随队伍步行的群众不计其数,筹得善款1700多万元。笔者次日上午在通济广场目睹这样一幕: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娘拖着小孙儿,在广场到处打听哪里可以捐款?在场的民警叔叔告诉她,捐款活动昨晚凌晨已结束,老大娘急得直埋怨,说时间未过,为何不让她捐款,场面十分感人。可见,这一顺应民俗意愿的活动已在群众心目中深深地扎根,相信这一反映佛山市民优良传统的新民俗,必能延缓后世。

4、端午食俗有新篇。

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的主要内容,早为群众熟知。然而,2001年市博物馆于端午节前举办了新颖独特的粽文化博览会,从粽子的种类、形状与馅料和制作特色,遍寻天下粽子云集佛山,同时搜罗与端午节相关的节日服饰、香包等民俗用品,以艺术形式展示,使市民增长了知识。博览会在全面介绍有益健康的粽子食俗文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三)民俗旅游文化

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可供民俗旅游的项目仍有待不断开发。就已开放的石湾南风古灶、陶瓷艺术长廊、陶艺坊、黄飞鸿纪念馆、鸿胜武术馆、佛山梁园等项目已初露端倪,展现了佛山民俗旅游的无限魅力,不但吸引了众多内外游客,也为佛山市民提供了爱国爱乡一日游的好去处。

(四)民间社团文化

民间社团可分为学术研究型、娱乐消遣型和综合型三大类,不同层次的人群根据各自的爱好,自由选择参与。这些社团在开展文化、体育、科技、企业管理等方面各有特色。由于种类繁多,这里未能提供准确的数字,单是文化"艺术"体育类的民间社团约有一百多个。有不少人同时参加七、八个社团活动,写、唱、跳、画以及各项健身娱乐活动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社团文化以全新的、自由组合的形式,为各层次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不少社团还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展览、表演、交流联欢和比赛等活动。城区老干活动中心,普君街区等文化社团还经常到街道、农村及敬老院表演。活跃在中山公园秀丽湖、祖庙泥模岗公园的粤乐社几乎是风雨不改,天天开锣,吸引了众多曲艺发烧友参加。师艺、太极、木兰、精武等业余武术社团,经常应邀出外参加全国友好城市举办的比赛成责演,不少社团还参加国际大赛殊荣。还有各种行业协会则在多种经济、科技洗动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民间社团由于数量多,而且有着志趣相投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五)社区文化

社区是群众最接近的生活范围,社区组织开展 文化活动更贴近群众,其效果更是显而易见。现时我市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凶手黑板板、图书室、诗书画、专题游园会、图片展览、联欢会、旅游和健身等。参加活动的主要是本区的居民,由于活动就在家门口,群众都乐于参加。普君、永安、城门头、祖庙、同济、汾江、江湾等社区的文化活动尤其活跃,他们除在本区开展活动,还经常参加市和城区组织的大型文艺体育比赛和表演,并娄获殊荣。市纪念建党8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永安、普君等社区创作、表演的歌舞节目,还被选上与省市专业文艺团体共登大雅之堂。社区文化为营造健康高尚的社会生活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新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性及其教化功能

民俗是广大民众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实质 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民间文化。民俗产生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关物质、社会、语言、精神四大类民俗,无一不是作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习惯、行为方式而存在,而且由社会成员所接受和参与。一种地民俗,反映了这一方民众的共同心愿和信念,民俗文化一旦武成,对社会成员就具有规范人的行为教化功能,在限定的时空条件下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乃至佛山民众,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如爱国爱乡、尊老爱幼、敬宾好客、勤劳俭朴、行善为乐、团结互助、习武强身、学艺游乐……,这些乡风良俗在往昔和现在都发生着巨大的作用。新民俗文化的兴起,正是佛山城市上性生民众良风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必须重视和珍惜。

(二)大众性及其娱乐功能

新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新时期所创造的,在萌发之时就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这种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普及全市的文化形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群众自娱自乐,消遣松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给人民群众充实、愉悦、健康的精神生活。发展成民俗的民间文化,既是我市社会面貌的反映,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勃勃生机,是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生活环境无可替代的、最佳的大众文化之。

(三)开放性及其横向的互补功能

我市新民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菜商品 济的条件下兴起的。经济迅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早已实现阶段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大件的梦想。新民俗文化是对外开放应运而生的产物,具有新时代开放的特征。不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社区文化都毫无例外地面向普罗大众,默默无闻的业余文艺爱好者与专业艺术家同台献艺;本市居民与外来工、外国宾客同是台下观众;街坊老大组与书记、市长同练太极拳;小小老百姓与市、县、区、镇领导是书画课堂的同学;业余艺术和武术社团邀到国内外参展、表演,参加国际比赛,佛山文化远播世界,外来文化走进佛山。

新民俗文化的特征还表现在与商品经济紧密结合,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项目集文、体、商贸于一身,或实行吃、玩、买、行综合服务,一改过去单一的官办文化、福利文化的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多元文化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三、推进佛山新民俗文化发展的建设

佛山这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民俗文化有着厚实的底气和潜力,前景大有可为。在我市现有的广场文化中,百花广场、新世纪广场的活动较为充实,效果较好。但有的商贸广场的活动没有多少文化内涵,靠激光和抽奖的"噱头"聚众,显得十分俗气。现有的节日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仍觉"少"和"小",即项目少、新内容新形式少;规模小、影响力小。至于社团和街道文化则过"散"而欠"聚"。有些社团组织涣散,有名无实,有些活动又流于形式,甚至有的社团内部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有的社团头头政治思想品德十分低下,或着眼于图利而忽视社会效果。

(一)必须进一步大力提倡与努力开发具有佛山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对于些根基较好、影响较大的项目,应通过各种渠道大 开发。如每年一度的佛山武术节就大有文章可做。佛山武术的大门应向市外以至向世界敞开,举办有佛山特色的拳种和狮艺国际赛,改变过去仅由市区业余武术爱好者参加的小打小闹的做法,扩大佛山武术之乡的知名度。又如佛山粤剧民俗馆(琼花会馆)、佛山历史民俗馆(像河宕贝丘遗址、古建筑民居等)、按原貌扩建佛山梁园、开发祖庙东片民俗商业街、举办佛山秋色艺术节以及佛山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民间工艺、地方美食、历史名人等等,都是新民俗文化开发的广阔天地和无穷的资源,是爱国爱乡、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应高法尽快筹办。

(二)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新民俗文化的倡导,这是大众的民间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对法轮功邪教深刻教训反思的启示。

清代著名学者黄遵宪先生曾指出:"治国化民,必须研究通晓民俗。因为民俗具有难于更易和可以更易的特点,所以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故于习之善者导之,其可因者因之,有弊者严禁以防之,败坏者设法以救之,秉国均者其念之哉。"(黄遵宪《论礼仪》)只要倡导得力,佛山新民俗文化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