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
顺德“唱龙舟”濒临失传
李俊
今年8月,佛山市群众艺术馆有关业务干部在馆长黄白龙的带领下前往珠江三角洲腹地水乡杏坛,对当地的民俗民间艺术进行了采风和调研。
杏坛位于顺德区。“唱龙舟”是这里颇具特色的民俗民间说唱艺术。据资料记载,“唱龙舟”的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广州,另一个就是杏坛。
群艺馆的干部在杏坛文化站站长的带领下,数顾茅庐,请来了六位“唱龙舟”的老人,其中一位年龄最大的90多岁老人因故未能来。六位老人中年龄最小的也已近花甲,垂垂老矣。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叫刘仕泉,人称“龙舟仕”。在座谈中,老人们感慨万千地讲述了“唱龙舟”的历史,并对“唱龙舟”这种民间说唱艺术的现状和前景感到忧虑和无奈。
“唱龙舟”是颇有特色的民俗民间艺术。表演时由说唱艺人手持木雕龙,并挂上各种乐器,手、脚、膝、口并用,难度可谓不小。演唱的曲目多为古代的题材,如《六国大封相》等,也有现代的,如《龙舟竞渡闹珠江》等。演唱语言为地方语言,流畅压韵,朗朗上口。
随着历史的变迁,延至今日,“唱龙舟”已因不适时而黯然失色,年轻一代对其不感兴趣。虽然人力物力很有限的杏坛文化站做了不少工作,甚至悬红奖励,效果亦不尽人意。而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是不应该让这种民俗民间艺术失传的。在这一点上,广州市走在我们前面。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抢救许多濒危的民间艺术,唱龙舟在其团体会员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的挖掘下得以复活。在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上,广州龙舟说唱《泮塘五秀》荣获“特色奖”。今年国庆节,在北京天坛公园,,由广东牵头举办的《腾飞的泛珠江三角洲》图片展览和进京游园活动及《珠江水、南国情》文艺专场演出中,广州荔湾区的民间艺人吴家耀表演了“唱龙舟”。对其演出有各种报道。不管如何,“唱龙舟”这一民间艺术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注入新的内核和外壳,当然,其路漫漫,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希望“唱龙舟”能够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俗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而保留下来,通过改革使其能够溶入和适应新的时代,说不定有朝一日这种“下里巴人”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杏坛龙舟歌将成一曲绝响
来源:佛山在线
260余年前,顺德杏坛出现一批卖唱龙舟歌的艺人,他们一年到头沿门卖唱,以此为生并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解放前,杏坛唱龙舟歌的艺人近40人,如今只剩下6人,且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老艺人不无担忧杏坛龙舟歌将成一曲绝响?
编者按:
今天是端午节。说到端午节,许多人印象中就是吃粽子、扒龙舟;前不久,有识之士似乎多了一道忧虑:端午节会被别国“抢注”成为文化遗产吗?如今,在顺德杏坛,许多老艺人也在担忧:唱龙舟会不会成为绝响?从今天起一连三天,本报推出“端午节特别报道”,与您一同去关注一种渐行渐远的“龙舟文化”,去探寻一种面临失传的粤韵“土”音。敬请读者留意。
老艺人欲卖唱遭冷遇
6月17日下午5时,杏坛镇文化站,79岁的老艺人尤镇发拿笔的手微微颤抖,他在采访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上一行字:我十岁唱龙舟,想在文化节上唱《老婆蛮》、《周氏反嫁》、《父子开厅》。
尤镇发是杏坛北水卖唱龙舟歌的老艺人,听说记者要采访唱龙舟歌的艺人,他和另外两位老艺人尤学尧、刘仕泉一起来到镇文化站。刘仕泉告诉记者,听说这次镇里举办水乡文化节,他们想在文化节上唱龙舟歌。但是文化节的内容并未包括唱龙舟歌这个节目。文化站认为,如今没有什么人想听龙舟歌,因此唱龙舟歌没有被纳入文化节活动内容。
当年沿门卖唱龙舟歌
刘仕泉是杏坛吕地人,祖辈都以唱龙舟为生,其父龙舟万曾在1939年开办顺德龙舟粤剧团,1954年散团。据刘仕泉介绍,唱龙舟的始祖叫乐,依次沿袭下来分别是善、可、施、风、韵、优、存、名、天、下,共11代,他是刘家唱龙舟的第六代传人,唱龙舟有260多年历史。
刘仕泉从小跟随父亲到乡村演出,足迹遍布肇庆、珠海、中山、斗门、番禺、顺德等地。那时的艺人一个人可以负责全台乐器,龙舟粤剧团囊括了杏坛绝大部分卖唱艺人,鼎盛时期人数达37人。其他一些零散的艺人经常一个人翻山越岭,挨门串户卖唱龙舟,以此谋生计。
卖唱艺人只剩下六人
大跃进后,刘仕泉不再唱龙舟,进入佛山市公路局工作。2003年3月路桥收费站撤消后,刘仕泉提前退休,回家乡开了一家水果店,闲暇时间又唱起龙舟歌。
时隔半个世纪,物是人非事事休,当年遍唱龙舟的盛况不复存在。57岁的刘仕泉遗憾地说:“耽搁了这么多年,许多歌曲都已唱不齐全。”当年跟随粤剧团时,刘仕泉拿手的曲目甚多,如《刘金定力斩四门》、《武松打虎》、《玉葵宝扇》、《黄飞虎反五关》等,而现在,刘仕泉两排牙齿脱落了许多,能唱全的只有《玉葵宝扇》。
最为刘仕泉担忧的是,当年一起唱龙舟的人大都已不在人世,杏坛唱龙舟如今只剩下6人,年龄最大是北水96岁老艺人尤庆崧,年龄最小的就是他。
龙舟歌将成一曲绝响?
传唱珠江三角洲260余年历史的龙舟歌会成为一种绝响吗?深怀这种担忧的不止是这几位老艺人,还有那些曾经经常听艺人说唱的老一辈们。
“像木雕龙舟一样,唱龙舟正面临成为一种记忆的可能。”面对这种民间艺术的消亡可能,杏坛文化站站长邓家声先生颇感无奈。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日益迫近的残酷事实,唱龙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刘仕泉撰写了《龙舟押韵学习》等资料,以助后辈学习,但像其他老艺人一样,他至今也没收到一个徒弟。
刘仕泉说,龙舟歌亦称龙洲歌,是粤剧、粤曲的一种曲牌,节奏自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歌词有36韵,如“家头韵”、“多河韵”、“闲难韵”等,只要掌握了这些押韵,说唱亦不难。为什么年轻一代不愿意学呢?刘仕泉分析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了更好的谋生手段;二是唱龙舟很“土”,学习这个没面子。
今年的端午节,人们可以看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但还能看到唱龙舟的艺人的铿锵声音吗?
记者 曾育军
新编龙舟 三国演义之《徐庶归家》
(官腔)忙策马,山过山,道路崎岖不平,徐庶一心会母,趱归途呀OX,(唱)不觉曹营将近到,连忙下马叫声高,中军引入忙禀报,徐庶低头下拜曹OX,起来见佢头带天官朝凤帽,五岳朝天耳下有鬚,一对三角睇襯住关刀眉两道,身穿红缎,锦绣龙袍OX,滚底乌靴来踏路,腰间玉带伴腰刀,睇见奸雄相貌唔差错,真系名不虚传一代曹OX,曹操一见徐庶到,幸有贤人见老夫,即赐官椅同对座,好比久旱逢甘,遇贤豪OX,叫句先生,你若将刘备来护助,好比明珠白璧被坭污,老夫奉劝先生,回头须及早,免得你珠玑满复亦徒劳OX,一则你母子团园有孝道,二则你忠孝双全性字高,徐庶闻言忙说好啰,只为自己离家把难逃OX,个阵棲身之地无门路,多谢刘备招呼周全真正好,闻娘亲入了你相府门高OX,恳求丞相开恩路,赐吾见母,感谢多多,曹操叫中军同佢带路,引入后堂会母亲,连忙下跪两泪西西,不孝徐庶累母受苦,孩儿不孝罪难逃OX,徐母见儿忙转步,定中奸曹鬼计高,仔呀你因诛奸何虽来念母,因何一旦转归途OX。
刘仕泉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