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木版年画
余婉韶
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
佛山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以清代乾隆、嘉靖年间至抗日战争前为鼎盛时期。包括门画(俗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分为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佛山木版年画借鉴和吸取了佛山民间剪纸、染色纸、铜凿写衬、木版花纸、神衣、门盏花钱等地方民间艺术制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积使用红丹、绿、黄、黑等大色块套印,使画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热烈而艳丽的佛山木版年画不仅寓意吉祥,更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产有“万年红”美称的大红、丹红作门画衬底,使门画的色彩鲜艳华丽,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同时,在人物盔甲、袍带上绘画金银图案纹样,使画面更加丰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门画独有的艺术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形象精细,线条粗犷简练,刚劲有力,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这又是明显区别于其它各地年画的特点。其精细显其入微,饱满寓其祥瑞,粗犷示其力量,刚劲露其个性,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辞海·艺术分册》有“佛山木版年画”的词条,词条称:“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省佛山镇生产而得名。始于明永乐年间,以清乾隆、嘉庆到抗日战争前为盛,销行及于南洋各地。有原画、木印及木印工笔三种,大多是门画。线条刚劲、粗放、简练,用色多大红、桔红、黄、绿等,有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专门生产门画、年画、神像的“门神行”。可见它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之一。
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大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题材十分广泛,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画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
佛山民间木版年画在数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过了辉煌而又曲折的道路。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门神行,咸、同间此行颇盛,男女老幼恒有以钞写神相、门神、波罗符为业者,在栅下、锦澜等铺尤多厖”。鼎盛时期制作年画店坊达1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日产门画过万对,年产达800万对。清代著名的店号有锦云、永吉堂、何现意雅斋、亿万安堂、德华敬衍堂、伍彩珍等。民国初至1933年,每年出口销往越南、柬埔寨等地的门画约15万张,白银1.3万两。至民国廿六年(1937年)因关税太重,加上爆发日本侵华战争,门画出口逐渐衰落。抗战后至建国前,较著名的门画店坊有冯均记、广兴、广生、周添、长生、楠记、吴三兴、李保记等十余家,从业人中近千人。店坊多在栅下铺。经营门画的商号主要有伍彩珍、生昌、合源、万源、和茂、永茂昌、华隆、泰安、有昌、有信、永盛等十余家,主要集中在福禄路。至1949年1950年建国初期,神像同业公会在册的店户仅余9户,1951年生产神像画仅8200张;1952年经营神像画店仅8家,从业人员11人,生产总值23080万元(旧币),其中出口就占18669万元(旧币),占生产总值的80.88%;1955年神像业仅余3户,从业人员5人,产值7450元。1956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佛山市政府作出抢救民间木版年画的决定,邀请了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省美协、广州美院、省出版社、广东画报社等专业部门在佛山召开抢救佛山木版年画座谈会,并组织调查组调查、挖掘、整理佛山木版年画,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为主,联合佛山染色纸厂进行挖掘、整理、创作和生产。至1959年,共整理、创作生产木版年画41.67万件,一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在佛山问世。1960年佛山木版年画年产高达100多万对,并吸收培训了一批年轻的木版年画艺徒。1964年机印新年画大量出版,佛山传统木版年画生产锐减。文化大革命期间,木版门画被斥为“封建迷信用品”被强令停止生产。在极“左”思潮冲击下,烧毁了大量木版年画及资料。1975年,由于有小量出口订货,曾少量恢复生产。1982年佛山木版门画内销和出口约30万对。1983年后又再度停止生产。1998年,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支持下,木版年画师傅冯炳棠决心继承父业,建立佛山民间艺术社木版年画作坊,并传艺其子冯锦强,再度恢复了佛山木版年画生产。
1999年3月,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局、佛山市科协联合举办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展,冯锦棠的木版年画《关帝》、年画《天赐横财》、《包公》、《和合二仙》、《八仙贺寿》等入选大展。2001年1月,佛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佛山传统木刻年画展》,展出木刻年画及画版120多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目前,佛山木版年画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现仅余冯氏父子勉强经营,年约数十至百余对不等,以国外友人登门求购为主,客人多是来自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美国、西班牙等地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收藏爱好者。2002年10月,佛山传统木版年画《楠花童子》、《和合二仙》、《五子登科》、《钟馗》等20多件作品参加了在河南省朱仙镇举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
佛山木版年画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了风雨沧桑,至今仍有冯氏父子继承传统也算是一大幸事。唯艺途艰辛,前景未卜。如今国务院批准木版年画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我们预祝佛山木版年画发扬光大,前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