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群文信息》第五期> 文化部针对未成年推出少年文化网站

文化部针对未成年推出少年文化网站

来自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记者沈路涛)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和维护者,他们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作为文化部、财政部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服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正式推出共享工程少年版网站少年文化网站(www.ndcnc.gov.cn),呈现给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等先进的科学文化网络技术手段,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公众传送丰富的数字文化信息,活跃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件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传输名家讲座、播放优秀影视剧等网上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优秀的文化信息成果。 

新推出的少年文化网站资源以中华优秀文化知识为主,还有大量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健康益智的游艺项目。网站共设有八个一级栏目,分别为文史大观、人物星空、五彩缤纷、非常才艺、军事迷彩、科普之窗、开心游戏、咨询信箱。 

文史大观通过对历史、文物、文学、语言和文化标志的介绍,展示出中国古代的杰出成就和灿烂文明。人物星空有800多个中外名人熠熠生辉。五彩缤纷是少年朋友心灵的园地,智慧的森林,瞭望精彩世界的窗口。非常才艺为少年朋友展示自己的风采。军事迷彩栏目回顾了世界军事发展的历史,详尽介绍了现代军事科技,备有各种实用的军事知识和定期更新的军事图库。科普之窗内容科学权威,知识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开心游戏则汇集了各种健康益智的趣味游戏。咨询信箱栏目,专门解答少年朋友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把这个网站办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少年展示风采的舞台,军事国防教育的基地,科学知识普及的窗口。(完)


“魅力佛山•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完美谢幕


  来自佛山日报消息:洁白的琼花绽放,优美的粤曲回荡,京剧、豫剧、越剧、川剧等国内11剧种的声音穿插响彻期间……昨晚,佛山市庆国庆全国戏曲名家文艺晚会在佛山影剧院隆重举行,同时,为期近一月的“魅力佛山·2004琼花粤剧艺术节”也随之圆满落幕。

  黄龙云、梁绍棠、甄灿球、吴志强、蔡河义、徐萍华、卢汉超等市五套班子领导、驻佛山部队领导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晚会。

  从8月28日至9月23日,粤剧艺术节举办了近1个月的时间。本次晚会的举行,既是向即将到来的建国55周年献礼,也是艺术节的隆重谢幕。本次艺术节是一次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它深入佛山五区,乃至镇、村级单位,举办了彩车巡游、“万福台”讲大戏、粤剧名伶专场演出等近百场活动,吸引了上百万珠三角各地的群众观看,真正达到了群众能参与、百姓感受到的文化气氛,对佛山打造粤剧品牌、建设文化名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昨晚的佛山影剧院,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祖庙内描述戏曲内容的瓦脊被搬到了影剧院的门口,两个粤剧“私伙局”在院子里摆开了擂台,白色琼花就在它们中间带出15位参演晚会的戏曲名家……离晚会开演还有1个多小时,佛山影剧院的节日装点已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他们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各级领导干部;有享誉国内的粤剧大老倌,也有海外的粤剧艺人。60多岁的陈先生不停地赞扬这些漂亮的装置,对艺术节更是感慨万千:“我平时很少看粤剧,但是这次艺术节期间,我一口气看了6场戏,艺术节使我学会了看戏!”而平时不常出现的粤剧大老倌罗品超这次也早早赶到现场,他高度评价了这次艺术节,认为佛山为推动粤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会在颇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行当、南派功夫以及象征粤剧“仙音”的“天降仙女”中拉开开场仪式。随后,河北梆子、评剧、粤剧、雷剧、京剧等国内11个主要剧种轮番登场。一声“春来了”,河北梆子名家刘玉玲一开腔即赢得满堂喝彩。鼓掌,叫好;叫好,鼓掌。整场晚会不时爆出高潮,京剧名家赵葆秀的《血债要用血来还》,观众的叫好声压过唱声;豫剧名角汪荃珍的一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把全场搅得掌声沸腾……

  洁白的琼花和艳丽的梅花相辉映,京剧名家尚长荣、刘长瑜,川剧名家田蔓莎,评剧名家刘秀荣,黄梅戏名家韩再芬,粤剧名家冯刚毅、曹秀芹、李淑勤等15位演员一一出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戏。

舞台上,经典剧目一个接一个,舞台下,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太好了,太棒了!”祖籍安徽的俞小姐表示,闭幕式晚会的水平非常高,粤剧艺术节能把这么多剧种集合到佛山,实在是不容易。而土生土长的李女士则说,这次粤剧艺术节办得非常大气,能一次看够国内的主要剧种真是非常荣幸,希望以后这种机会每年都有。


短信时代细说短信文化及短信问题

  “紧急提醒:近日恐有龙卷风天气,出门时务必随身携带两个10公斤重的哑铃,以免被狂风卷上西天。体重轻于50公斤者须加倍!”“实在不好意思,我有一件事求你,我想搬到你那去住两天,我的房子遭炸了,我是萨达姆。”……在愚人节,当你接到这样的网络短信,你大概已经意识到,短信喷发又一次发作了。 

  其实,不仅仅是在愚人节,春节、情人节等任何一个节日,或中国入世、世贸大厦被炸、伊拉克战争等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短信喷发的高峰。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今年春节短短7天假期内,全国手机用户便集中发送了70亿条短信。 

  据了解,伊拉克战争也激爆短信潮。新浪、搜狐、TOM、网易等商业网站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TOM网站CEO王雷雷表示,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仅TOM网站文本短信发送就达200万条。短信现象我们常常可在街头见到这样的景象:不少人边走路边埋头忙着拨手机,他们不是在打电话而是在发短信。手机短信息发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互联网向手机发送,一个是手机之间互发。 

  其实,短信吸引手机用户的主要还是实惠。长途电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高消费,不敢常常“煲电话粥”,而短信一次聊上几十条也比长途电话便宜。一位在我市某商贸企业工作的白领告诉记者,由于男朋友在台湾,常常“煲电话粥”成本太高,他与男朋友每天半小时的聊天主要是发短信,一毛钱一条的短信,经济实惠。因为常常发手机短信,她对手机的70个中文字或160个拉丁字母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意随指发,发短信速度几乎可以与说话媲美。这样的短信一族又被称为“拇指一族”。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办公室里用短信交谈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它可以表达一些当面或电话里不好表达的轻松、幽默的语言,有时,一则搞笑的短信还可以缓解一定的精神压力。在大都会上班的刘小姐就很喜欢这种无声的交流方式。她说,公司规定上班不准聊天,她和同事间的交流、约会就靠发短信。据国内权威调查公司零点调查公司近日在全国10个城市、9个小城镇地区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城镇地区1860万的手机用户中近40%的用户收发过短信息,1482名被调查者平均在短信上的月支出达到28.15元。也就是说短信一族中并不光是年轻人,不同年龄层次的手机用户也在此列。 

短信文化 

  “一斤花生两斤枣,好运经常跟你跑;三斤苹果四斤梨,好运和你不分离;五斤橘子六斤蕉,财源滚进你腰包;七斤葡萄八斤橙,愿你心想事就成;九斤芒果十斤瓜,愿你新年乐开花。”“今年春节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我要悄悄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在拇指对手机键的不停按动中,一段段文字就这样产生了。此外,短信上搞笑的段子、顺口溜等也因为其通俗易懂所以很快盛行起来,为许多手机用户所乐于传播。人们在记住并传播这些轻松、幽默的短信时,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现象开始形成。由于风趣易懂,手机上输送出的那些富有打油诗风格的段子、娱乐短信息、整人游戏等传播得就格外神速、迅猛了。 

  西南师大中文系一教授认为,发送短信息像流行了千万年的“吟诗作对”,它在骨子里是一种古老的休闲文化。也有文人认为,短信息就是一种“民间语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短信息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据了解,我市甚至出现了专业的短信写手,专门编造、传播有趣的、幽默风趣的短信,每月收入不菲。 

短信问题 

  短信上不良语言的泛滥也让很多人表示担忧。随着通讯设施的普及,手机在学生中已不是什么稀罕品,各种手机短信已开始进入校园,有的甚至是黄色小段,不管好坏,这些段子传入学校就被学生全盘吸收。从某种意义上讲,短信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拇指文化也给社会出了道难题,谁来监督、管理那些被称做短信文化中文字垃圾的短信语言?这是大众尤为关注的事。


(稿件来源:重庆晨报 记者 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