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公共文化期刊资源库> 2010年第二期> 漫谈广东音乐的历史、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漫谈广东音乐的历史、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姚佩云

摘自《南国红豆》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探究广东音乐的起源及其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剖析它起伏曲折的发展史,对于分析广东音乐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历史的借鉴作用 。

一 、 广东音乐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只有短短 100 多年历史,与国内诸多乐种相比是比较年轻的,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富有活力、影响深远的地方民乐。它产生于近代的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有一大批民间乐师的出现和一批代表作的问世,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形成了乐曲独特的韵律风格;乐队配乐独具特色的组合形式。而最根本的标志是从粤剧的伴奏分离出来 , 自 成 体 系 。

在此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孕肓诞生了广东音乐。以严老烈、何博众为代表的广东音乐一代宗师,改编和创作了《连环扣》、《到春来》、《 倒 垂 帘 》、《 昭 君 怨 》、《 双 星 恨 》 等 大 量首批有署名的广东音乐标题乐曲,一改过去只为粤剧的过场音乐而脱颖成为一个独立乐种。至此,广东音乐正式在珠江三角洲等粤语地区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所以说,严老烈、何博众等一批乐师,乃是广东音乐的开山鼻祖。

但往往被一些研究者忽略的是,在此之前,广东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阶段。与人类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它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发展蜕变而成的。

在探讨广东音乐的形成时,不能局限于近代,而应该从更久远去研究它漫长、缓慢、逐渐的吸收、积累、演变的过程。另外,粤语地区广泛的民间传承也是广东音乐自立体系,独树一帜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 广 东 音 乐 经 历 的 几 个 重 要 发 展 时 期

历史的发展总是渐进式、波浪式和螺旋式的。广东音乐也是如此,自从它成为独立的乐种以来,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几个历史发展时期,潮起潮落,几经风霜,但每次从低谷走出来,总伴随着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大的发展,彰显出广东音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广东音乐自正式形成以来,大致上分为如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是原发区域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以严老烈、何博众等一批广东音乐开山鼻祖创作首批署名并有标题的广东音乐乐曲为标志;同时也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粤语地区民间广为接受并流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此时期,广东音乐以广州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外围粤语区域被民间广为接受并流传。乡村城镇普遍设立粤乐场所,农闲、节日、喜庆场合广东音乐悠扬笙歌,不绝于耳。可见当时广东音乐之受欢迎和普及程度。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交通、科技十分落后,对非粤语区域的辐射和传播还相当有限,仅限于原发性和区域性。

二是广泛扩散和传播发展时期。随着清王朝的衰亡和辛亥革命的胜利,广东音乐又一次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随着满清王朝的结束到民国时代开始初期,广东音乐得以更广泛传播,此期新曲不断,人才辈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州、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大城市相当流行。广东音乐的专业班、社数量大增,社会上也有不少演奏广东音乐和乐曲的业余音乐社( 或 称 “ 俱 乐 部 ”) 出 现 。 以 广 州 来 说 ,“ 济隆 音 乐 社 ”、“ 民 镜 音 乐 社 ”、“ 晨 霞 音 乐社 ”、“ 律 吕 元 音 乐 社 ”、“ 小 蔷 薇 音 乐 社 ”、“庆云音乐社”等数十个乐社、俱乐部遍布各处。电台也轮番播出广东音乐节目,使这一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播和流行如虎添翼,更为广泛。这一时期广东音乐人才辈出,乐社林立,作品大量问世,一片繁荣。有“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有“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元外;同期代表人物还有丘鹤俦、程元升、易剑泉、陈德钜、梁以忠、陈文达、陈俊英、林浩然、谭沛钧、邵铁鸿等。广东音乐的不少经典作品,传世之作多出自这一时期。可谓是广东音乐人才辈出,名作众多,最为鼎盛时期。

与原发区域性发展时期不同的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留声机等面世、交通的改善,以及广州大都市地位的确立,中、外文化交汇点的形成及繁荣的商业往来等因素,对广东音乐的传播扩散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广东音乐此时不再局限于粤语地区,而是走向全国,走 向 世 界 。

三是研究继承发展时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广东音乐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加强了对广东音乐的研究和继承工作,1953 年广东成立了“广东音乐研究组”,加强了对广东音乐的记录、收集、整理、演奏、编撰工作,比较系统地对原有乐谱进行了校正、编辑出版;1955 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东音乐》(第一集 ), 整 理 了 《 平 湖 秋 月 》、《 雨 打 芭 蕉 》 等24 首名曲。1956 年又整理出版了《广东音乐》( 第 二 集 ), 刊 载 了 《 双 凤 朝 阳 》、《 赛 龙 夺

锦》等 29 首名作。这是广东音乐有史以来选校最严谨、最准确、最权威的曲目。在这一时期,也锻造了一大批广东音乐人才,如陈卓莹、黄锦培、易剑泉、陈德钜、刘天一、梁秋、方汉、朱海、陈萍佳、苏文炳、叶孔昭等名家。

在这一历史发展时期,经历了发展——萎缩——发展——萎缩几个反复阶段。建国初期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广东音乐有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创作出不少佳作。十年“文化大革命”广东音乐面临一场浩劫,被视为“靡靡之音”,因此不少文艺团体被解散、合并,不少广东音乐工作者被赶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或被迫改行。“文化大革命”结束至改革开放的近五年里,文化战线也在拨乱反正,广东音乐又一次迎来了春天。但好景不长,改革开放后受流行音乐、经济杠杆和拜金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又面临新的挑战。使广东音乐再陷低迷。

广东音乐,随历史的发展而衍生,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几经兴衷,但最终总能冲出重围,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历史反复证明了广东音乐植根于南国沃土和民众心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每每能在逆境低谷中走出来,重放异彩。而这都需要当时社会贤达,业界精英的执着进取和不懈努力!


广东音乐目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研究广东音乐的发展史,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广东音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

一、流行音乐的兴起导致消费群的流失和市场占有率的萎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出现导致了消费群观念的改变。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涌入我国,兴起一股狂潮,广东作为我国早期接触流行音乐的前沿,受其影响最早、最直接,对广东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 。

二、当今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直接影响广东音乐的市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影视,外国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演唱会、歌舞厅夜总会、电子游戏等等,五花八门,为消费者对文化艺术需求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特别是对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可选择性。当今很大比例的年轻人都乐于从现代网络上获得文化娱乐的需求满足,而对古老的、传统的、富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广东音乐吸引的缺失就不言而喻了。就目前的现状看,有兴趣欣赏广东音乐的消费群中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对广东音乐底蕴比较了解的人群,可谓是凤毛鳞角了。

三、广东音乐界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人才结构上也出现了断层。

究其原因主要是广东音乐尚未列入重要保护发展项目,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差,留不住人 才 , 业 务 骨 干 “ 跳 槽 ” 严 重 。

四、优秀作品不多。由于条件差,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所以这些年创作的作品,特别是精品不多,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五、广东音乐的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改革的成果未能凸显。

2 0 多年来,不少广东音乐贤能,在低迷中反思,在逆境中探索,表现出对广东音乐的高度执着。面对流行音乐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给广东音乐带来的巨大冲击,业界做了不少新的改革尝试,什么“广东音乐新唱”,什么强化理论研究,另立广东音乐体系;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配乐,中西乐结合,弹奏形式组合改革;广东音乐曲艺团还从人事、经营模式、演奏形式等作了难能可贵的尝试,如改革开放早期的音乐茶座,近年的女子丝弦乐等等,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与其他一切改革一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上、下、左、右等方方面面,有些问题是文化团体、名人志士和专业人员所力不能及的。因此目前的改革仍处于高度不够,步子不大,举步维艰的状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探讨和尝试,改革的目标还任重道 远 。

广东音乐的发展与改革的基本道路

围绕广东音乐的改革问题,业界不少贤达早已作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一些成效,此乃难能可贵。但就在如何改革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这是件好事,问题是要从众说纷纭中理出主线,用优选法寻求出一种最佳方案,并加以组织实施,才是上策。总之,标准只有一个,受欢迎,有轰动效应,社会效益好就是成功!笔者斗胆谈点一管之见,以供探讨:

一、抓住建设“文化大省”,“扶持广东特色和具有保留价值艺术”机遇,争取政府更大支持力度,把政策用活用足。

二、启动人才建设系统工程,保证广东音乐后继有人。

广东音乐要振兴,要改革,人才是关键。为了改变广东音乐从业人员待遇低,吸引力差,人才缺乏的状况,首先要把广东音乐明确列入“具有历史保留价值”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特色”艺术。其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广东音乐从业人员的待遇问题,借鉴香港、澳门中乐团做法,从业人员底薪高,外加演出补贴或提成,体现多劳多得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积极性,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无从谈起。再次,加强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建立广东音乐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强化培训提高,甚至选送人才重点带薪深造,有了较好的待遇才能聚集人才,有了培训机制才能出高素质人才,人才济济,广东音乐才有希望。

三、加强广东音乐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纵观整个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广东音乐作为民间乐种,来自生活,流行民间,植根大众。其各个发展重要时期,都涌现出大批著名作者和演奏家,而这些名家或评论家从音乐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从理论上总结提高还相对欠缺,从业人员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这也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广东音乐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培养一支广东音乐理论队伍,用理论来总结广东音乐的发展史、指导广东音乐的创作和摸索广东音乐改革的路子已经迫在眉睫。

四、加大改革力度,继承和发展广东音乐,进一步激活广东音乐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音乐面临流行音乐、影视、互联网、娱乐多样性的冲击,观众和听众群大大萎缩,走入低谷。这期间,业界不乏有识之士面对现实,潜心进取,锐意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令人欣慰。面对广东音乐目前的低迷和危机,我们如何因应和承担,才上不负音乐先辈,下不愧对音乐后人,闯出一条改革发展创新的新路?必须把广东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放在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角度来思考。广东是经济强省,但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一不平衡格局严重影响了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进程,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而广东音乐是广东文化建设的品牌,进一步打造好这个品牌,对于文化大省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全球化眼光,本土化行动为宗旨思考广东音乐的未来。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矛盾,过去我们在认识和处理这对矛盾时存在着误区,即用全球经济一体化代替各民族文化多元化,认同文化霸权主义而甘愿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臣民,丧失自身的文化身份。我们承认经济的全球化对各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本土化行动就是要以理性制定自己民族化的发展纲领,以自身的文化特色置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所以,广东音乐只有着眼全球,立足本土,走创新和发展的道路,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彰显广东音乐的文化身份和活力。

拓展和建立广东音乐文化生态圈,使广东音乐既适合全球化的要求,又适合民族化需要。生态圈可分为原生态圈(即传承和保护)和再生态圈(即创新和发展),原生态圈应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一种闭合结构的生态圈,它应该成为广东音乐的活化石加以保护;再生态圈是一种耗散结构的生态圈,它应该得到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广东音乐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必须传承,器物层面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护。广东音乐文化的再生态圈,有待我们通过创新和发展去建立。这种再生态圈的创新和发展,从音乐本体上看,包括器乐、演技、文化和审美风格,从音乐学科上看,包括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等。这“两上八面”的创新与发展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广东音乐文化生态圈。与时俱进,吸取其他乐种的合理元素,在配乐和表现形式上应作为改革创新的重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之所以是广东音乐鼎盛时期,正因为有大批广东音乐名家和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同时这些名家,对广东音乐也作了某些改编和改革,改革乐器和乐队组合,如吕文成将二胡的外弦换成钢线,定音提高四度,并创造将高胡琴筒夹在两腿膝盖之间演奏的方法,来控制音色等,形成独特的风格。使乐曲更为精练,节奏更为丰富,曲调更为优美、委婉、动听。“何氏三杰”之何柳堂修改《赛龙夺锦》等曲,采用大跳及移位、模仿外来音乐技法,使作品既有广东音乐韵味,又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特色。陈文达在《迷离》、《惊涛》等 作 品 中 ,大胆借用音乐技法,使用七声音阶调试、圆舞曲节拍及爵士音乐的切分节奏等,丰富了广东音乐的旋律风格,使之达到新的境界。广东音乐曲艺团通过不断的探索、创作和演出,逐步积累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式和品牌节目 , 如 “ 大 合 奏 ”、“ 五 架 头 ”、“ 硬 功 组合 ”、“ 高 胡 独 奏 ”、“ 扬 琴 独 奏 ”、“ 女 子丝弦乐”等等,也正是如此。

我国著名音乐家徐沛东先生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最近在广州推出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更是广东音乐创新的典范,经他精心二度创作,既保留了广东音乐原有的独特韵味,彻底改变了广东音乐过去不大讲究“和声”和“复调”的做法,因而着重加大了时代的科技元素,突出广东音乐主体的音乐效果来丰富其视听;又大量运用了“民族复调”的创作手法,力臻保留与音乐独特的艺术风味,个别乐曲中还采用了电声乐,多种配器手法,让作品的时代品味 凸 显 化 。

近年,广东省歌舞剧院民乐团广东音乐《岭南变奏》有机结合了交响乐、爵士乐的技法和节奏,使其表现力更为丰富。虽然音乐会争论很大,但本人觉得这并非坏事,我们广东音乐人应该有广阔的心怀,不论是外省人或外国人参与都应 该 欢 迎 。

凡此种种,笔者的观点勿庸置疑,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本方向则在于吸收其他音乐的合理元素,大胆添加其他乐种(包括交响乐等西洋乐器),同时在表演形式上改变拘于一格,使其更具动感和时代感 。

综上所述,广东音乐要走出低迷,重振雄风,只有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才能激活广东音乐的活力。不仅要有好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有识之士的支持,不仅要有好的人才和作品,更要有新的演绎和表现形式。一句话:政策是保证,人才是关键,改革是出路。总之,相信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和改革大潮的大背景下,有广东乐人的不懈努力,广东音乐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